一、患者基本情况与入院诊断
1. 患者信息:
男性,49岁。
身高:173 cm,体重:77 kg,BMI:25.7 kg/m² (超重)。
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史、饮酒史(均为20年)。
2. 主诉与病史:
主诉:因“突发言语不利、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5小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3. 入院评估:
营养风险:入院时NRS 2002评分为5分,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
影像学(入院第1天):
初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溶栓后出现新发症状(右侧肢体无力、烦躁)。
复查颅脑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脑出血,出血量约10 ml(溶栓后出血转化)。
4. 入院诊断: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后脑出血
高血压
高营养风险状态
二、疾病演进与治疗过程
1. 病情恶化与手术干预 (入院第2天)
病情变化:患者病情持续加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影像学复查(入院第2天):颅脑CT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明显增多,约40 ml。
外科干预:因出血量增大,符合手术指征,急诊行“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 + 去骨瓣减压术”。
术后情况:
术后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满意。
患者处于镇静状态,行机械辅助通气。
于入院第3天行 气管切开,建立长期人工气道。
2. 多重并发症的出现与营养策略调整 (入院第7-8天)
并发症集中爆发:
(1) 细菌性肺炎(第7天):出现发热、痰多。痰培养及气管插管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启动抗感染治疗。
(2) 腹泻(第7天):出现肠道功能紊乱。
(3) 药物性肝损害(第8天):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急剧恶化(谷丙转氨酶210 U/L,谷草转氨酶131 U/L)。
(4) 营养不良加重(第8天):实验室检查提示重度营养不良(白蛋白28.5 g/L,前白蛋白130 mg/L)。
(5) 肺部并发症:胸部CT提示双侧肺不张、胸腔积液。
营养支持回顾与调整:
初始方案(第1-6天):
第1天:启动肠外营养(PN)(约972 kcal)。
第2天起:采用肠外+肠内(EN)联合营养。肠内给予短肽营养液,逐渐增至1000 ml/d。总热量目标为1972 kcal/d [26 kcal/(kg·d)]。
问题分析:在患者出现严重感染、腹泻和肝功能损害的急性应激期,原有的全热量营养方案可能加重了机体代谢负担。
调整后方案(第8天起):
降低总热量,实施“允许性低热卡”策略:将总热量下调至 1442 kcal/d [约19 kcal/(kg·d)]。
调整肠内营养:将肠内营养液减量至500 ml/d,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优化肠外营养配方:将肠外营养更换为含有ω-3鱼油脂肪乳的制剂(如力卡文),旨在调节炎症反应并减轻肝脏毒性。
三、病情好转与康复 (入院第10-20天)
对新方案的反应:调整营养方案3天后(约第11天),患者腹泻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
逐步康复:
第10天: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成功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呼吸。
第15天:
肝功能恢复正常(谷丙/谷草转氨酶 30/35 U/L)。
营养状况显著改善(白蛋白40.5 g/L,前白蛋白239 mg/L)。
复查胸部CT,肺不张及胸腔积液明显好转。
随着病情稳定,逐步减少并停止肠外营养,同时将肠内营养供给量增加至目标能量2000 kcal/d。
第20天:患者意识转清,可遵嘱活动。
四、治疗结果与转归
治疗结果:患者成功度过脑出血、开颅术后、多重并发症(感染、肝损害、呼吸衰竭)的危重期,生命体征平稳,营养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转归:病情稳定后,转入康复科接受后续的康复治疗。
四、总结:
本病例展示了一位危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成功救治经验。其核心在于,面对术后并发的严重感染和器官功能损害,临床团队及时调整了营养支持策略:从早期的全热量联合营养,果断转变为以免疫调节型肠外营养为主、限制性肠内营养为辅的“允许性低热卡”方案。这一关键调整有效减轻了机体在急性应激期的代谢负担,为控制感染、保护肝功能创造了条件,最终促进了患者的整体康复。
参考文献:
尹宏伟,刘伟.1例溶栓后脑出血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分析[DB/OL].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4 2024-04-24).http://journal.yiigle.com/LinkIn.do?linkin_type=cma&DOI=10.3760/cma.j.cmcr20240223-0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