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基本情况与病史
1. 患者信息:
男性,32岁
身高:170 cm,体重:70 kg,BMI:24.22 kg/m² (正常范围)
2. 主诉与现病史:
主诉:因“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进行性加重20天入院。
发病过程:
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腹胀、腹痛、呕吐,外院治疗后曾好转。
20天前:腹痛进行性加重。
2周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
入院日期:2020年5月15日。
伴随症状:病程中禁食水,睡眠差,大便未解。
3. 既往史:
2015年:因结肠癌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接受8次化疗。
2017年:因肠梗阻接受过一次手术治疗。
过敏史:无。
二、入院评估与诊断
1. 入院查体(2020年5月15日):
生命体征:体温 36.3℃,脉搏 100次/分,呼吸 21次/分,血压 98/65 mmHg (心率偏快,血压偏低)。
腹部体征:轻微膨隆,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肠鸣音消失,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
2.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入院时):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基本正常,白蛋白45.1 g/L,营养状况尚可。
影像学检查:腹部CT提示腹部术后改变,不完全性肠梗阻。
3. 入院诊断:
不完全性肠梗阻(粘连性可能性大)
结肠癌根治术后
三、治疗经过
1. 术前保守治疗与营养支持 (5月15日 - 5月18日)
治疗措施:
严格禁食水,胃肠减压。
给予全肠外营养(PN)支持,配方为: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 + 氯化钾 + 氯化钠 + 丙氨酰谷氨酰胺 + 胰岛素。
病情变化:
患者耐受PN良好,无不良反应。
5月18日复查生化,出现肝功能异常:总蛋白和白蛋白下降,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升高。
2. 手术治疗与术后早期并发症 (5月19日 - 5月28日)
手术(5月19日):在全麻下行“小肠部分切除 + 肠黏连松解 + 阑尾切除 + 胆囊切除术”。术中留置 鼻空肠营养管,为术后肠内营养做准备。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 术后肠麻痹/腹胀(5月22日):患者试饮水后腹胀明显。
(2) 肠外营养相关肝损伤(PNAC)加重(5月22日-26日):复查血生化显示总胆红素持续升高。
药师干预:建议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护肝治疗,并将PN改为循环输注方式,以减轻肝脏负担。
(3) 胃轻瘫(5月28日-29日):患者突发呕吐墨绿色胃液,消化道碘水造影证实为胃轻瘫。
处理:立即置入鼻胃管行持续胃肠减压。
3. 功能恢复与营养支持策略转换 (5月29日 - 6月11日)
胃肠功能恢复观察:
胃肠减压后,患者腹胀好转,但引流量初期仍较大(>500 mL/日)。
至6月5日,胃肠减压引流量显著减少至80 mL/日,提示胃肠功能开始恢复。
营养策略调整:
药师建议(6月5日):抓住时机,启动肠内营养(EN)。
实施方案:
通过术中留置的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初始速度为20 mL/h。
同时使用乳糖酸红霉素作为动力剂,促进胃肠蠕动。
PN继续支持,形成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模式。
效果观察(6月5日-11日):
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良好,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内营养滴速逐步上调至60 mL/h。
胃肠减压引流量未增加,证明肠道功能逐步恢复。
四、康复出院 (6月11日 - 6月14日)
康复评估(6月11日):
复查消化道造影,提示胃功能较前明显恢复。
复查血生化,肝功能(胆红素、转氨酶)恢复正常。
治疗调整:
停止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TP)及红霉素。
开始经口进食。
出院:患者自主进食后无不适,于6月14日康复出院。
五、病例总结
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因既往多次腹部手术史导致严重的粘连性肠梗阻。治疗过程体现了现代外科加速康复(ERAS)的理念:
多学科协作:胃肠外科医生与临床药师紧密合作,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精准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在处理PN相关肝损伤和启动肠内营养的时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动态营养管理:从术前PN支持,到术后PN+EN联合,再到最终恢复经口饮食,营养支持策略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平稳、科学的过渡。
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成功处理了术后肠麻痹、PN相关肝损伤和胃轻瘫等多个棘手的并发症。
早期肠内营养的价值:在胃肠功能开始恢复时,及时启动并逐渐加量肠内营养,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肝功能、并最终使患者成功脱离营养支持、康复出院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胡燕,刘红,方会慧. 临床药师参与1例胃轻瘫合并肝损伤患者营养治疗的病例分析[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21,30(3):222-225. DOI:10.19577/j.1007-4406.2021.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