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晨起床时的转身、刷牙时的抬手,到散步时的迈步、工作时的打字,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结构 —— 关节。作为骨骼之间的 “连接器”,关节不仅支撑着身体的重量,更赋予了我们灵活运动的能力。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累积,关节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 “隐形杀手”。据《中国骨关节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约有 1.2 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问题,其中骨关节炎患者超过 6000 万,且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作为一名关节外科医生,我希望通过这篇科普,带大家全面认识关节、了解常见关节疾病,并掌握科学的保护方法。
一、警惕!这些常见关节疾病正在 “找上门”
在临床工作中,我遇到过很多患者,他们最初只是感觉关节轻微疼痛或僵硬,误以为是 “劳累所致”,直到症状加重影响生活才就医,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以下是几种高发的关节疾病,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1. 骨关节炎:“磨出来” 的关节病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又称 “退行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它的本质是关节软骨的 “磨损与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长期负重或过度使用,关节软骨逐渐变薄、变脆,表面出现裂纹,甚至脱落,导致软骨下骨暴露。当暴露的骨面相互摩擦时,就会引发疼痛、僵硬、关节畸形等症状。
高发人群:50 岁以上人群(女性绝经后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肥胖人群(体重每增加 10 公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会增加 30-50 公斤)、长期从事负重或重复性运动的人(如搬运工、运动员、教师)、有骨关节炎家族史的人。
典型症状:
· 疼痛:初期多为轻微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后期疼痛逐渐持续,甚至休息时也会疼痛,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
· 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关节会出现僵硬感,活动几分钟后缓解,这种 “晨僵” 现象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30 分钟),是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区别之一。
· 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如膝关节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上下楼梯困难;髋关节活动受限会导致走路步态异常,甚至无法下蹲。
· 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关节肿胀、骨赘形成(俗称 “骨刺”),如膝关节内侧增生导致的 “O 型腿”,手指关节增生形成的 “结节”。
2. 类风湿关节炎:“炎症侵蚀” 的自身免疫病
与骨关节炎不同,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发炎、增生,进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骼,最终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这种疾病不仅影响关节,还可能累及心脏、肺部、血管等全身器官,危害极大。
高发人群:20-50 岁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3-4 倍)、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的人。
典型症状:
· 多关节受累:常对称发作,如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同时疼痛、肿胀,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等。
· 晨僵明显: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时间较长,通常超过 1 小时,活动后缓解不明显,且伴随关节疼痛、发热。
· 关节肿胀:由于滑膜增生和关节积液,关节会出现明显肿胀,按压时疼痛明显,皮肤温度可能升高。
·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年内导致关节畸形,如手指 “天鹅颈”“纽扣花” 样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科学护关节:从日常小事做起
关节疾病的治疗固然重要,但预防和日常保护更为关键。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关节不适的患者,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保护关节,延缓关节退变:
1. 控制体重:减轻关节 “负担”
肥胖是导致关节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
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鱼、虾、瘦肉、豆制品)的比例,避免暴饮暴食。
2. 选择合适的运动:“动” 对关节才有益
很多人认为 “保护关节就要少运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适当的运动能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促进关节液循环,而长期不运动反而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加速关节退变。关键在于 “选对运动”:
· 推荐运动:游泳(尤其是自由泳、蛙泳,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重,同时锻炼全身肌肉)、骑自行车(避免长时间骑行,选择调整好座椅高度的自行车,减少膝关节压力)、散步(选择平坦的路面,穿舒适的鞋子,每次 30 分钟左右,每周 3-5 次)、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增强关节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 避免运动:爬楼梯、爬山、深蹲(深度超过 90 度)、跳绳、跑步(尤其是在硬地面上长时间跑步)等负重较大或重复性强的运动,这些运动容易加重关节软骨磨损;此外,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减少关节损伤风险。
3. 注意日常姿势:减少关节 “劳损”
不良姿势会增加关节的压力,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关节损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 站立时,保持挺胸抬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避免长时间单脚站立或弯腰驼背,如需长时间站立,可在脚下垫一个垫子,交替更换双脚重心。
· 坐姿时,选择有靠背的椅子,保持膝关节与髋关节呈 90 度,脚掌完全着地,避免翘二郎腿或长时间弯腰低头,每坐 1 小时左右起身活动 5-10 分钟。
4. 做好关节保暖:避免 “寒冷刺激”
寒冷是关节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低温会导致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关节液分泌减少,软骨营养供应不足,同时肌肉紧张度增加,容易引发关节疼痛和僵硬。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关节保暖:
· 冬季外出时,佩戴围巾、手套、护膝、护腰等保暖用品,避免关节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夏季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建议不低于 26℃),避免空调风直接吹向关节,可在关节部位盖一条薄毯。
三、关节不适?及时就医是关键
很多人在关节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时,往往选择 “忍一忍” 或自行购买止痛药服用,这种做法不仅可能掩盖病情,还可能延误治疗。作为关节外科医生,我建议大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关节外科或骨科就诊:
1. 关节疼痛持续超过 2 周,休息后无缓解,或疼痛逐渐加重;
2. 关节出现明显肿胀、发热、发红,或活动时伴随弹响、卡顿、不稳;
3. 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小,如无法正常屈伸、抬高手臂、下蹲等;
4. 出现关节畸形,或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结合 X 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如尿酸、类风湿因子等),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关节是身体活动的 “基石”,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重视关节保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关节疾病的困扰,让每一个 “活动瞬间” 都充满轻松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