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应急治疗全指南:从判断到处理的黄金法则
原创
2025-07-23
作者:烟台富顺苑医院-张金伟
来源:快医精选
阅读量:1290

踝关节扭伤是运动损伤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尤其在跑步、跳跃或行走时不慎踩空、崴脚后发生。当意外发生时,正确的应急处理能有效减轻肿胀、疼痛,避免二次损伤。以下是科学规范的应急处理措施,帮助你在第一时间应对踝关节扭伤。


一、紧急评估:先判断伤势严重程度


扭伤发生后,首先需冷静观察以下几点,初步判断是否属于单纯扭伤或合并骨折、脱位:


1. 疼痛部位:单纯韧带扭伤的疼痛多集中在踝关节外侧(距腓前韧带最易损伤),按压时有明确痛点,但无骨骼畸形;若疼痛剧烈且伴随踝关节畸形、异常活动,可能为骨折或脱位。


2. 活动能力:尝试缓慢屈伸踝关节,若仅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且无骨头摩擦感(骨擦音),多为软组织损伤;若完全无法站立或移动,需高度警惕骨折。


3. 肿胀与淤血:扭伤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踝关节周围可能出现肿胀,若迅速出现大面积淤青或皮肤瘀斑,可能提示韧带撕裂或骨折。


关键提醒:若存在明显畸形、骨擦感、无法负重,或扭伤后24小时内肿胀淤青急剧加重,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强行移动。


二、PRICE原则:应急处理的核心步骤


国际公认的急性运动损伤处理原则“PRICE”,是踝关节扭伤后48小时内的黄金处理方案:


1. Protection(保护):避免二次损伤


-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行走或负重,防止扭伤的韧带、肌肉进一步撕裂。


- 若需移动,可借助拐杖、椅子等支撑物,或由他人搀扶,确保受伤脚踝不承重。


- 避免随意按摩或掰动关节,以免加重出血和肿胀。


2. Rest(休息):减少关节负担


- 受伤后24-48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让踝关节处于放松状态。


- 休息时避免长时间下垂脚踝(如下肢自然垂于床边),以防血液淤积加重肿胀。


3. Ice(冰敷):收缩血管缓解肿痛


- 操作方法: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冻矿泉水瓶、袋装牛奶),敷于扭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


- 作用原理: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组织液渗出,同时降低神经敏感性,缓解疼痛。


- 注意事项:禁止直接将冰块贴于皮肤上,以免冻伤;冰敷过程中若皮肤出现麻木、苍白,需立即停止。


4. Compression(加压):减轻肿胀并稳定关节


- 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下方开始,向踝关节上方螺旋式缠绕,力度以“能插入1-2根手指”为宜,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加压效果。


- 包扎顺序:先固定脚踝下方(如足跟部),再向脚背、踝关节外侧施压,最后缠绕至小腿下段,确保绷带均匀受力。


- 持续时间:加压包扎可维持24-48小时,期间若出现脚趾发紫、麻木,需及时松开调整。


5. Elevation(抬高):促进血液回流


- 休息时用枕头、衣物等将受伤脚踝垫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15-20厘米。


- 抬高肢体可利用重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消肿,尤其在夜间睡觉时效果更佳。


三、48小时后的过渡处理:热敷与功能恢复


- 热敷时机:扭伤48小时后(肿胀不再加重时),可改为热敷(如温毛巾、热水袋),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 轻度活动:若疼痛缓解,可在保护下进行踝关节屈伸、旋转等主动活动(非负重状态),避免关节僵硬,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四、必须就医的危险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骨科或急诊就诊:


- 扭伤后无法站立或负重行走;


- 踝关节畸形、异常活动或触及骨擦感;


- 冰敷、加压后肿胀持续加重,或疼痛剧烈且无缓解;


- 伤后2周仍有明显疼痛、活动受限,可能提示韧带撕裂或骨折未愈合。


五、预防措施:降低扭伤风险


- 运动前充分热身,重点活动踝关节(如绕环、提踵);


- 选择鞋底防滑、包裹性好的鞋子,避免在不平路面行走;


- 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如勾脚、抗阻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


- 若曾反复扭伤,可佩戴护踝等支具提供额外保护。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快医精选”,版权均归快医精选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快医精选”。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快医精选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