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a-2b治疗乙肝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1例
原创
2025-07-25
来源:快医精选
阅读量:1198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治疗乙肝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1例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37 岁,体重 58kg,已婚,以双下肢出皮疹1d入院。患者双下肢皮肤可见散在的淡红色皮疹,伴有牙龈出血,慢乙肝病史5年,无药品不良反应家族和既往史。既往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纳信得)300mg/d 3年,2个月前开始在我院门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 a-2b 135 ug(每周皮下注射1次)联合替诺福韦治疗后,入院前1d患者双下肢突然出现散在暗红色淤点,伴有牙龈出血,血常规提示血小板 3×109/L,立即停用干扰素,住院治疗,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万u皮下注射1次/d,免疫球蛋白0.4 g/kg 静点5d住院过程中做骨髓穿刺术化验骨髓涂片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增生减低,以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红系增生减低,形态正常。全片无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少见,未见其他异常细胞,贫血系列、网织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四项均正常,诊断干扰素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经血液科会诊,考虑干扰素治疗后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给予加用艾曲波帕乙醇片口服升血小板对症治疗6d后,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升至 79×109/L,患者出院回家,嘱咐患者停用干扰素,继续口服艾曲波帕乙醇片(根据血小板数量调整剂量)。于 2023-08-20 复查血小板升至 261×109/L,停用艾曲波帕乙醇片 2023-09-30 再次开始用干扰素治疗 2024-01-27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继续干扰素巩固治疗至2024-0314,复查乙肝表面抗原仍阴性,HBsAb198,达到临床治愈后,停用干扰素及替诺福韦,嘱患者定期随访。

检查

治疗前2022-06-22血常规白细胞4.56×109/L,红细胞 4.61×1012/L,血红蛋白 125g/L,血小板 120×109/L,中性粒细胞 2.6×109/L,肝功ALT 25 U/L,AST 23 U/L,乙肝五项定量检测 HBsAg 4677 IU/mlHBeAb 91 S/COHBcAb 9.26 S/CO,HBV-DNA 低于检测限,腹部B超肝脾未见明显异常。甲功五项及抗核抗体谱阴性。

治疗2个月后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 3×109/L,骨穿刺术化验骨髓涂片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增生减低,以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红系增生减低。形态正常,全片无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少见,未见其他异常细胞,贫血系列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溶血性贫血四项检查正常。

2023-08-20 复查血小板升至 261×109/L,停用艾曲波帕乙醇片。

2024-01-27 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继续干扰素巩固治疗至2024-03-14。复查乙肝表面抗原仍阴性,HBsAb 198 S/CO,达到临床治愈,已停用干扰素。

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慢乙肝病史5年,既往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纳信得)300mg/d 3年,近期干扰素联合替诺福韦治疗2个月后出现下肢淡红色皮疹,结合血常规提示血小板明显下降,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提示无脾大,骨髓涂片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增生减低,以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红系增生减低,提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表现为贫血,血常规提示三系下降,伴有网织红细胞<20×109/L,骨髓细胞增生<25%,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骨髓涂片骨髓增生减低,小粒空虚,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缺如,红系、粒系细胞均明显减少,可排除。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伴有脾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不伴有皮下出血,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下降,可通过脾栓塞术后/口服升血小板胶囊提升血小板。此患者未诊断肝硬化,可排除。

治疗

停用干扰素。升血小板对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万u皮下注射1次/d,免疫球蛋白 0.4 g/kg 静点5d,艾曲波帕乙醇片口服升血小板对症治疗6d后,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升至 79×109/L。

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艾曲波帕乙醇片升血小板对症治疗,待复查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停用,再考虑继续用干扰素2023-08-20 复查血小板升至 261×109/L,停用艾曲波帕乙醇片。于2023-09-30再次开始用干扰素治疗。于2024-01-27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继续干扰素巩固治疗至 2024-03-14,复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转阳并定量达到 198 S/CO,达到乙肝临床治愈,遂停用干扰素

讨论

本例病例是患者用干扰素治疗后出现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本人和亲属无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及家族史,考虑干扰素后诱发骨髓抑制可能性大。患者在治疗开始前查血常规提示三系、肝功、肾功、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精神心理状况良好,乙肝 DNA 在治疗前始终低于检测下限,无肝硬化、其他肝病及血液病史,治疗期间规律地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波动在(133~241)×109/L之间,在干扰素治疗第 53 周时突然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发病之前无外感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结合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发挥的是协同作用,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的表达、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产生。干扰素诱发血小板减少机制:一过性骨髓抑制,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干扰素治疗的优势是治疗的持续时间较长、乙肝表面抗原含量明显下降、更持久的反应。因个体化差异,此患者在干扰素治疗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调节免疫的过程中产生自身血小板抗体有关,从而诱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具体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李燕玲,郭新文.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治疗乙肝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1例.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5,07(01):E0932-E093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快医精选”,版权均归快医精选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快医精选”。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快医精选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