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例分享
原创
2025-07-25
来源:快医精选
阅读量:1150

病例资料

2018 11 22 日初诊,孟某,男,52 岁,患者 10 余年前双小腿无明显诱因始出现少许褐色丘疹伴剧痒、脱屑,曾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未坚持治疗,后皮损渐重,现双上肢伸侧、双下肢、项背部密集分布暗红色及褐色丘疹、结节,质硬,大小约 1-3mm,密集成片,不融合,部分顶端过度角化,变粗糙,上覆白色细碎鳞屑,双小腿胫前皮损尤为严重。剧痒难忍,一日频发无定时,影响正常生活作息。自述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皮损加重。否认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平素眠差,常凌晨 2-3 点自醒,易气短乏力,舌暗红苔黄腻,整体脉弦滑,左尺及右寸脉沉弱。

 

诊断: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治疗:1. 口服中药麦门冬汤加减:麦冬 15g 白芷 9g 清半夏 9g 淡竹叶 9g 钟乳石 9g 炒甘草 9g 桑白皮 9g 蜜紫菀 9g 党参 9g 制附子 9g(先煎半小时) 茯苓 30g 木瓜 15g 牛膝 9g 防风 9g 诃子肉6g 干姜 9g 柴胡 12g 黄芩 9g 生姜 6g 大枣 1 枚(擘)。7 剂,水煎 400-5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2. 双前臂伸侧皮损行火针治疗;3. 皮损处外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日 1 次。

 

2018 11 29 日复诊,瘙痒程度略微减轻,仍瘙痒难忍,频发无定时,双前臂皮损明显好转,未有新发。仍凌晨2-3 点易醒,气短略减轻。舌红苔黄腻,左、右寸脉沉弱。调整中药如下:麦冬 15 g、淡竹叶 9 g、白芷 9 g、钟乳石 9 g、炒甘草 9 g、桑白皮 9 g、蜜紫菀 9 g、党参 9 g、半夏 9 g、制远志 9 g(先煎 1 小时)盐车前子 9 g(包煎)通草 9 g

茯苓 15 g、黄芩 6 g、黄连 15 g(后下) 猪苓 9 g、泽泻 15 g、白术 15 g、桂枝 9 g、生姜 6 g、大枣 1 枚(擘)。14 剂,煎药、服药方法同前。双小腿内侧皮损行火针治疗。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继用。

 

2018 12 13 日复诊,瘙痒程度明显减轻,但仍不定时瘙痒,所有皮损均变薄,未有新发。仍凌晨 2-3 点易醒。舌淡紫苔黄厚,脉弦。在上中药方基础上加北沙参 15 g、酸枣

30 g、柴胡 15 g、乌梢蛇 15 g、。7 剂,煎药、服药方法同前。所有皮损行火针治疗。换外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日 1 次。

 

2019 1 15 日复诊,皮损变薄,未有新生,瘙痒程度减轻 80%-90%,偶痒,睡眠已正常,胸闷气短,乏力,舌淡红,舌尖有轻微齿痕,苔微黄少腻,脉弦。在 2018 11

29 日中药方基础上加防己 9 g、黄芪 9 g、。14 剂,煎药、服药方法同前。余治疗同前。

 

2019 2 21 日复诊,皮损进一步变薄、渐消,已基本无瘙痒,未有新生。胸闷气短减轻,入睡困难,小便色黄,余可。舌紫苔黄腻,脉弦滑。上方去防己,加当归 15g 白芍15g 生地 9g 炒蒺藜 9g 荆芥穗 12g 防风 30g 乌梢蛇 15g 苦参15g14 剂,煎药、服药方法同前,余治同前。嘱患者定期复诊。皮损照片如下:

 

病例解析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沉积在既往正常的皮肤内,而无其他器官受累,其特征是皮肤损害和真皮内淀粉样蛋白沉积,属于中医学“松皮癣”的范畴。西医认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程慢性,无自愈倾向,常常是对症治疗。

 

火针古称“燔针”、“烧针”,是将特定的针具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或皮肤某一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尤其是在瘙痒性或皮损厚硬的病变上有其显著的疗效,故选用火针作为主要外治手段,通过针刺其皮损,达到行气活血,祛风燥湿止痒,温阳散结等作用,配合外用药膏以助皮损消退。

 

参考文献:武媛,张晓杰.中药配合外治法治疗1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例分享[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176.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100.08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快医精选”,版权均归快医精选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快医精选”。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快医精选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