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糖尿病后,很多患者会问:“为什么隔壁老王吃的药和我不一样?” 其实,糖尿病不是 “一刀切” 的疾病,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大不相同。搞清楚自己的 “战斗类型”,才能精准 “克敌制胜”。
1 型糖尿病,常被称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这类患者的胰腺几乎无法分泌胰岛素,就像工厂停产,必须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维持生命。胰岛素的使用讲究 “精细调控”:餐前要根据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计算胰岛素剂量;运动前后要调整用量,避免低血糖;甚至情绪波动、睡眠质量都会影响胰岛素需求。因此,1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随身携带血糖仪和急救糖块,学会自我监测和应急处理。同时,医生会定期评估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剂型和注射方案。
2 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 90%。初期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减轻体重,很多患者仅靠这些措施就能让血糖达标。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药物。二甲双胍是 2 型糖尿病治疗的 “基石药物”,它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如果餐后血糖高,可能会加用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新型降糖药如 SGLT-2 抑制剂(达格列净)不仅能降糖,还能保护心脏和肾脏。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及时向医生反馈药物副作用,配合调整方案。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期特有的挑战。为了保障母婴健康,治疗必须 “温和而有效”。首先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每天监测空腹及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如果血糖不达标,则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孕期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大部分药物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产后 6-12 周,产妇需要复查糖耐量,约 50% 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会在未来发展为 2 型糖尿病,因此产后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分型治疗,就像打仗要 “因地制宜”。患者要清楚自己的疾病类型,配合医生制定方案;医生则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动态调整治疗策略。只有医患同心,才能在这场与糖尿病的 “战斗” 中,守护好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