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光明未来:糖尿病眼病的预防与干预
原创
2025-06-03
作者:刘阳
来源:快医精选
阅读量:0

《捍卫光明未来:糖尿病眼病的预防与干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非增殖期主要表现为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出血和渗出;增殖期则出现新生血管、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脱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细微变化,是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则可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于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关键。收缩压应控制在 130mmHg 以下,舒张压控制在 80mmHg 以下,这有助于减少视网膜血管的损伤。在药物治疗方面,羟苯磺酸钙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延缓病变进展。当发展到增殖期,激光光凝治疗是主要手段,通过破坏缺氧的视网膜组织,减少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对于严重的视网膜脱离,需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通过眼内注射直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轻水肿,显著提高视力。研究显示,连续注射 3 针抗 VEGF 药物后,约 70% 的患者视力可提高 3 行以上。但眼内注射存在感染、眼压升高等风险,患者需严格遵循术后护理要求。

糖尿病对眼睛的伤害不容小觑,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多种眼病,严重时会导致失明。高血糖会使眼底的微小血管变脆、渗漏,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视力模糊,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眼前黑影、视物变形,甚至完全失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约 25% 在患病 10 年后会出现视网膜病变,患病 20 年后,这一比例高达 80%。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是早期发现眼病的关键。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应进行首次眼底检查,之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1 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 5 年后开始检查。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能降低眼病发生风险,吸烟会加重眼底血管病变,患者务必戒烟。患者孙先生有多年吸烟史,确诊糖尿病后仍未戒烟,短短几年时间,他的眼底病变就发展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视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眺望远方或做眼保健操。饮食上,多吃富含叶黄素、维生素 C 和 E 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橙子、坚果,这些营养素有助于保护视网膜。如果出现视力下降、眼前有漂浮物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眼科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视力。患者周女士在出现视力模糊症状后,及时就医,经过激光治疗,成功阻止了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保住了视力。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快医精选”,版权均归快医精选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快医精选”。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热门进展
暂无内容
推荐新闻
暂无内容
快医精选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